人社部力挺!智能制造业灵工平台与零工市场加速搭建中!
时间:2025-10-14 09:58:35点击量:6次
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有两个核心命题越来越清晰:一是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撑得起技术升级,二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得跟着 “变”,才能适配智能制造的新需求。
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力量,人力资源服务业正是破解这两个命题的关键抓手。2024 年以来,人社部接连出台《关于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就是要推动两者深度融合,为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搭好人才桥、铺好管理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智能制造用工有哪些新特点和挑战?人力资源服务业能帮上什么忙?又该如何进一步发力?智能制造的 “智能” 二字,直接重塑了用工需求 —— 不再是简单的 “人越多越好”,而是 “人对不对、模式活不活”。- 需求总量持续涨:从高层次研发人才、高技能技术工人,到一线普通劳动力,需求都在增加;
- 结构更 “精”:最缺的是 “数字技术 + 生产制造” 的复合型人才,既懂生产线又玩得转信息化的人,成了香饽饽;
- 用工方式更 “活”:为了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企业越来越爱用外包、派遣等灵活用工,既能降成本,又能提效率。
- “人不够、不匹配” 是老大难:复合型人才稀缺,很多岗位招来人,技能却跟不上智能制造设备的要求;
- 地域分布 “不平衡”:中西部地区智能制造人才供给少,“引才难、留才更难”;
- 普工 “招工难、留人难” 没解决:一线岗位依然面临人员不稳定的问题;
- 用工成本 “往上走”:光技能培训一项,就让不少企业压力不小;
- 灵活用工 “风险多”:法律法规、劳动关系、薪酬社保、人才流失…… 每一环都可能出问题。
想要破局,智能制造企业得在人力管理上 “下细功夫”—— 优化人才结构、完善培养体系、创新用工模式,才能既降本增效,又控住风险。人力资源服务业就像一个 “超级人力管家”,能从供需匹配到管理优化,全方位给智能制造 “搭把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以聚焦智能制造企业的需求,专项收集人才供求信息,甚至量身定制招聘方案。比如企业缺 “数字 + 制造” 的复合型人才,机构就能精准筛选、对接,避免 “招错人、招不到人” 的尴尬。通过和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人力资源服务业能搭起 “产学研用” 的协同平台。不管是在职员工的技能提升,还是新人的系统培训,都能形成 “终身学习” 体系,让人才能力跟着智能制造的节奏 “一起成长”。灵活用工、共享用工、劳务派遣…… 这些模式能帮企业 “按需调人”,既减少人力闲置,又降低招聘和管理成本。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薪酬福利设计,到员工关系处理、法律法规风险规避,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能提供全流程咨询。企业不用再为复杂的人事管理头疼,能更专注于核心业务。不少智能制造企业在 “一带一路” 布局海外项目,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能提供 “一站式出海方案”—— 从全球雇佣管理、人员培训,到当地政策咨询,帮企业搞定海外用工的各种麻烦。要让两者融合得更紧密,还需要多维度发力,打出一套 “组合拳”。鼓励高端猎头机构发展,多渠道对接国内外高校、社会组织,把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挖” 过来;引才模式可以更灵活,市场化聘任、兼职合作、项目制引才都行;还要完善 “引育用留” 全流程服务,比如探索市场化人才评价方式,让人才 “来了有奔头”。让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智能制造企业、产业园区 “常联系”,建常态化对接机制;鼓励机构派 “专人” 蹲点产业一线,搞 “一对一” 服务;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建用工监测系统,岗位信息和求职者精准匹配,企业缺人了能及时发现、及时补。推进智能制造灵活用工平台建设,不光管招聘,还能搞定合同、工时、薪酬、保险、法律咨询,让灵活用工 “合规又省心”;在普工集中的地方设零工服务站,线上再搭个供求平台,让零工找活、企业找人都方便。整合培训资源建实训基地,搞 “产教联合体”,让学校教的、企业练的、市场要的 “三对口”;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承接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把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项目做好,让培训更接地气。鼓励机构深度参与企业人力管理,从薪酬设计到绩效管理,提供 “量身定制” 服务;用大数据开发人才测评、远程面试等系统,建智能制造人才、用工、产业链数据库,甚至出一份有公信力的产业报告,帮企业决策更科学。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跟着智能制造企业 “走出去”,在 “一带一路” 项目中提供国际人才引进、劳务输出、政策咨询、海外用工规范等服务,让企业出海无 “人力后顾之忧”。建智能制造专业人力资源市场和产业园,让机构、企业、劳动者在一个平台上高效对接;把线上市场和产业园的数字化功能做起来,让人才信息、产业信息 “流得通”;多组织人才交流活动,让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坐在一起聊合作。从 “制造” 到 “智造”,不只是技术的升级,更是 “人的升级” 和 “管理的升级”。当人力资源服务业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既能破解 “人才瓶颈”,又能激活 “人力效能”,必将为制造强国建设注入更持久的动力。(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信息关注公众号:河南省人才共享科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