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协商破局: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有 “商量”
时间:2025-08-20 09:58:48点击量:47次


据7月1日《工人日报》报道,6月27日,货拉拉广东省域算法协商恳谈会在广州召开,平台方与司机方就用户拖欠运费管控、"防疲劳"机制等6个议题达成共识。这场由全国总工会与地方工会推动的协商,不仅是劳动法、工会法在平台经济领域的生动实践,更为破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难题提供了关键启示——推动算法协商,正是打破"算法困局"、让技术向善的重要路径。

新就业形态伴随数字技术而生,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货运司机等群体规模持续扩大,但其权益保障始终面临特殊挑战。劳动关系认定难,使大量劳动者游离于劳动法保护之外;社保与劳动关系的"捆绑"模式,让灵活就业者难以享受应有保障;而更隐蔽的制约,来自算法的无形控制——派单逻辑决定收入稳定性,时长限制压缩休息时间,评分机制左右职业存续,不少劳动者感叹"困在系统里"。这些痛点的背后,实质是技术主导下劳动者话语权的缺失,是平台管理与个体权益间的失衡。


面对这些挑战,各级工会作为职工"娘家人",始终在积极探索破题之道。从强化制度供给,出台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专项意见;到优化维权机制,扩大"一函两书"监督、"一站式"调解的覆盖范围;从推动头部平台开展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到联动推进"新职伤"试点、取消参保地域限制;再到创新"559"工作部署,让建会入会与服务保障触手可及……一系列举措持续发力,让劳动者的获得感不断提升。但实践也愈发清晰地表明,算法作为平台运行的核心逻辑,其设计与调整直接关系劳动者劳动强度、收入水平与职业尊严,不解决算法对权益的制约,权益保障就难以触及根本。


破解算法困局,如今已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政策层面,人社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接连出台指导意见,为算法优化提供制度遵循;司法层面,最高法确立"支配性劳动管理"认定规则,为劳动关系界定提供司法指引;实践层面,集体协商在平台企业的推广,已证明通过平等对话解决权益问题的可行性。当制度框架不断完善、短板弱项逐步补齐,推动算法从"单向控制"转向"双向协商",条件已然成熟。


算法协商的价值,在于重构平台与劳动者的对话机制。将派单规则、奖惩机制、休息制度等与算法相关的核心议题纳入定期协商范围,既能保障劳动者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也能让平台在技术迭代中兼顾效率与公平。正如货拉拉的实践所示,当司机的合理诉求能通过协商进入算法优化流程,"防疲劳"不再是纸上规定,运费拖欠不再是无解难题,这种"看得见的改变",正是权益保障最鲜活的体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推动算法协商,正是这一要求在数字时代的具体实践。它不仅是对技术霸权的纠偏,更是对"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坚守。期待以广东的"样本"为起点,让算法协商从个别探索走向普遍实践,让每一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都能在技术进步中收获体面与尊严,让新就业形态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源泉。

来源:工人日报


更多信息关注公众号:河南省人才共享科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