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税四期下的“公转私”...
时间:2023-12-21 09:40:49点击量:599次



金税四期上线以后,税务监管更加严密全面,特别是公司与个人卡交易,始终是个大问题。加上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完善,各个部门对于公转私这个行为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控制和监管的政策,比如每日限额5万元、月限额20万元、大额公转私需要合同、证明等。

那“公转私”到底有哪些风险呢?


1

“公转私”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凡开公司都离不开对公账户,那么所谓的“对公”“对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对公账户:所谓对公账户,即企业银行结算账户,是为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办理结算业务的账户。

公对公转账有同行转账和跨行转账之分,同行之间转账一般是即时到账,跨行转账则有所延迟,需要对方提供收款单位名称、账号、开户银行名称,并开具“货物、劳务及应税服务流”(合同)、“资金流”(付款)、“发票流”(开票)三流一致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对公账户的作用




1、开发票、扣税需要对公账户,这也是最重要的规定;

2、公司间交易往来需要对公账户转款;

3、进出口贸易行业,需要首先要办理对公账户才能办理进出口经营权;

4、办理社保、住房公积金都需要对公账户。

对私账户:对私账户就很简单了,以个人身份证明,以普通名义设立的银行结算账户的储蓄卡等,简单来说就是个人去银行开了个户。

原则上说,一般的公司账户是不可以转账到个人账户的,银行对此也有规定:通过网上银行可以给支付个人,但是需提供相关资料,否则银行有权拒绝处理。

可以看出,只要是正规运营的企业,就必须要有对公账户,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企业以偷税漏税为目的,用私人账户进行“公转私”,少缴甚至是不缴企业所得税,给国家带来损失。并且,如果一个企业长期公私不分,也会导致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混乱,资金无法得到充分监管,这样做不仅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还会给企业带来税务的风险

2

“公转私”有什么风险?


随着线上支付的普及,很多交易都直接以微信或者支付宝等形式直接转账付款。这样做虽然很方便,但也由于公私不分埋下了不少隐患。

险1:银

不是合理合规合法的公转私,对于银行来讲,是会有洗钱、非法收入、等等违规违法的行为。通常风险行为就是洗钱、金融敲诈,通过从一个账户向另外一个账户支付或者转移的操作方式,掩盖款项的真实来源和收益所有权的关系,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

风险2:税务

不是合理合规合法的公转私,没有合理的依据,对于税务来讲,是会有隐藏收入、偷逃税费、等等嫌疑。

风险3:企业相关规定

不是合理合规合法的公转私,对于企业相关规定来进,是会有挪用资金、虚列员工人数、分摊高薪员工的工资,以及恶意给公司的股东打钱等等嫌疑。

风险4:刑法

不是合理合规合法的公转私,对于刑法相关来进,是提供了洗钱罪呀、职务之便侵占罪呀、贪污呀、挪用公款罪呀、等等罪。

注:如果是不是合法的“公转私”罪名一旦坐实,那么是会有受到相应的处罚,而且后果很严重。

不过只要保证业务的真实性,企业向个人转账是完全OK的。当然,这还需要出具一定的材料佐证业务的真实性,如合同材料凭证等。

3

哪些不合规公转私需要尽量避免?


1、以往来款名义进行股息红利分配

众所周知,股东需就股息红利分配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

很多企业主为了所谓的“避税”,通过往来款的形式将钱款在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转账给股东。股东需要避免的就是股东借款跨期且未用于生产经营的情况下,被视同股息红利分配。换言之,20%的个人所得税,还是避无可避。

企业主应防止自己的思维与税收法律法规的差异导致弄巧成拙。若此类往来款操作被判定为股息红利分配,则个人需补缴个人所得税及滞纳金,企业则可能为未履行代扣代缴义务承担税款50%到三倍的罚款。

2、以个人账户收取货款

私账收货款是不少企业主面临的问题,面临巨大的税务风险。

在中国境内销售货物属于增值税的应税行为,应履行增值税纳税义务。如果是一般纳税人,原本由企业销售货物产生的增值税销项税可以抵扣相应的进项。如果此时用个人账户收取货款,则增值税申报纳税义务并没有履行。

如果视同是个人财产转让收入,则由于货物成本由企业支付无法匹配到个人,收入可能被视为个人所得,全额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样看来,公转私收到的货款,每笔收入都属于未税收入,企业主收到口袋的也可能是一颗定时炸弹。

3、高管私人行程出行报销

企业员工报销是常见的公转私转账情形,且符合规定的报销转账前不涉及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如果高管发生的行程属于与企业取得收入相关的费用,则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如果相关费用属于企业高管的私人出行,也就是“冲票”,那么如果此类费用已入账,企业需要对相关的费用进行纳税调增,也就是就费用乘以企业所得税税率,缴纳税款。

如果企业想要在税前扣除,可以参考职工福利费角度,则需要在职工工资总额14%的限额内扣除,但需要按工资薪金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总而言之,高管私人行程的报销,并不是想象中的“一手交票、一手交钱”就无后顾之忧了,后续也可能是税务后续管理的方向。

企业老板还需避免企业日常经营与私人账户混为一谈,防止后续由于企业风险导致家庭财富总量受到影响。

4

这8种公转私,是合理的


“公转私”操作不当,不仅要面临高额的税户,还要涉及偷税漏税的嫌疑,这样的企业想要长久经营下去是很难的。能够避免高额的税负,又是合理合规合法的“公转私”,要如何操作呢?

1、发放工资薪金

公司每月将工资薪金通过公户发到每个员工的个人卡上,且已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

2、员工差旅费报销

公司将差旅费报销款或备用金通过公户转入出差员工个人账户,出差回来后实报实销、多退少补。

3、支付劳务报酬

甲有限公司通过对公账户支付授课老师的讲课费10万元,转入老师个人卡中,这10万元已经是缴纳完了劳务报酬所得个税后的税后报酬。

4、支付采购货款

甲有限公司向个人采购一批物品,金额20万元,取得了自然人在税务部门代开的发票,甲有限公司通过对公账户把20万元货款转入自然人的个人卡中。

5、归还个人借款

公司通过对公账户归还个人借款,包括股东或其他自然人的借款。如有借款利息,公司需代扣代缴20%的个人所得税。

风险提示:公司长期借股东钱未还,有账外资金回流的嫌疑,一旦被稽查,会被怀疑有隐瞒收入等违法行为,建议及时清理。

6、向个人支付赔偿金

公司根据合同、协议的约定,或法院的判决书,通过公户向相关个人支付违约金、赔偿金等款项。

7、股东税后分红

甲有限公司将对公账户上的100万元打给股东个人,这100万元已经是缴纳完了20%股息红利个税后的分红所得。

8、个人独资企业利润

甲属于一家个人独资企业,定期会将扣除费用、缴纳完经营所得个税后的利润通过对公账户打给个人独资企业的负责人。个人独资企业取得的经营所得,应先按5%~35%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


更多消息关注公众号:河南人才共享科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