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关于“应纳税所得额”
什么是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规定:
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如何计算呢?
实务中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可以采用直接法与间接法两种方式:
(1)直接法: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纳税年度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2)间接法:在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或减按照税法规定调整的项目金额后,即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
“应纳税所得额”在企业所得税报表中如何填报呢?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24号)规定,《A1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第23行“应纳税所得额”:填报第19-20-21-22行金额。按照上述行次顺序计算结果为负数的,本行按0填报。
02
关于“应纳所得税额”
由于“应纳所得税额”与“应纳税所得额”名字尤其相似,因此,这对“兄弟”也是实务中特别容易混淆的地方。
什么是“应纳所得税额”呢?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所得税税率;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24号)规定,《A1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第25行“应纳所得税额”:填报第 23×24 行金额。
03
关于“应纳税额”
什么是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减除依照本法关于税收优惠的规定减免和抵免的税额后的余额,为应纳税额。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如何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需要注意,公式中的减免税额和抵免税额,是指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国务院的税收优惠规定减征、免征和抵免的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在企业所得税报表中如何填报?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24号)规定,《A1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第28行“应纳税额”:填报第25-26-27行金额。
最后,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区分“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与“应纳税额”,小编特意为大家制作了如下表格,让我们再来看看“三胞胎”在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的勾稽关系吧~
·汇用薪为共享经济灵活用工平台,为企业提供共享经济综合服务;
·企业可通过汇用薪平台发布任务、验收、支付,在线查看银行回单、发票等结算凭证。
您身边的一站式灵活用工解决方案服务商
河南首家国有灵活用工平台
更多内容关注公 众 号:汇融恒生